本篇文章1629字,读完约4分钟
——访ice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洁夫
在欧盟与其他国家发生“碳税纠纷”之际,洲际交易所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中国农业大学期货mba兼职教授黄洁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独家采访时表示,发展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航空公司参与中国碳交易试点,可能会提供一种金融回应。在发展中国碳市场时,应注意现货与期货、地方与中央、国内与国外因素的整合。
推动国内碳交易试点
中国证券报:欧盟推动碳排放交易体系。除了外交、贸易和法律手段,从金融角度来看,中国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黄洁夫:发展中国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航空公司参与中国自己的碳交易试点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可能的解决方案。
欧盟碳排放交易有豁免条款,这大致意味着如果其他国家采取同等的相应减排政策,它们可以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获得一定的豁免。因此,中国可以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在与欧盟达成共识后,用欧盟的“粮票”交换中国的“粮票”。
空航空公司利用中国自己的人民币碳配额来交换或抵消欧盟的碳配额,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发展,也有助于形成中国航空空行业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中国证券报》:除了发展中国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空航空公司还能做哪些准备?
黄洁夫:如果碳排放交易真的在未来实施,碳成本将成为航空公司/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成本,比如燃油。因此,从目前已经实施的燃料套期保值的角度来看,未来航空公司空公司也可能实施碳套期保值,从而规避碳交易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空航空公司拥有燃料套期保值的团队和操作经验,但就碳套期保值而言,对操作流程、相关人才和风险文化的熟悉程度仍然不足。
碳市场的发展应该是“三个整合”
中国证券报:对于建立中国自己的碳交易市场,你有什么建议?
黄洁夫:发展中国碳市场,要注意三个“整合”,即现货与期货的整合、地方与中央政府的整合、国内外的整合。
首先,期货和现货是一体的。自201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项目以来,建立碳市场的探索已逐步走上正轨。过去,能源专家、气候变化专家、外交谈判专家、环境保护专家等。所有人都参加了讨论,但金融专家只是缺乏充分的参与。
今后,应调动国内财政资源和定价资源为碳交易试点服务。例如,那些在郑州给棉花和糖定价、在大连给大豆定价、在上海给铜橡胶定价的人,应该被动员起来,成为未来中国碳市场的定价群体。
第二,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整合。目前,广东、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试点省市各有优势,地方试点项目可以自下而上推动中国碳市场的建立。但是,今后中央政府有必要自上而下地统一这些试点项目的相关标准,使之相互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可能需要在顶层设计中考虑。
第三,国内外一体化。一方面,排放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与中外结合。例如,香港的排放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参与广东的碳交易试点;另一方面,设计标准也应注意与国外标准的适当融合。例如,目前加州的碳市场需要消耗臭氧层物质碳指数,而中国正在制定自己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碳指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应该考虑与外国标准的协调,而不能最终互相否定。
中国证券报:你如何评价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及市场机制在促进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黄洁夫:目前,世界上只有欧盟承诺绝对减排。为了以低成本实现承诺的目标,欧盟采用了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自2005年成立以来,尽管碳价格跌宕起伏,但它已经成为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的工具,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预计欧盟将在未来将其碳交易系统扩展到更多行业。
从工业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技术是根本,但它需要金钱和时间。建立碳排放市场机制,赋予碳资源,将使低碳技术的开发和投资更有前景,更多的民间资本将有动力参与发展。最终,只有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低碳技术的开发,低碳技术才能实现商业化和市场化,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它需要配合政策、技术、行政等手段来发挥其作用。这些手段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标题:黄杰夫:三“融合”推动中国碳排放交易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