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80字,读完约14分钟

今年是中非发展基金成立五周年。在2006年11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中国与非洲务实合作的八项政策措施,其中一项是支持中国企业与非洲开展合作,并设立专项基金开拓非洲市场。中非发展基金诞生了,它被认为是在传统模式下弥补了无偿援助和贷款之间的空白条,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而没有加重非洲国家的债务负担。 过去五年,基金在非洲开展了哪些投资活动?它在促进中非合作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你如何看待中国在非洲投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报在北京采访了中非发展基金总裁迟建新先生。 五年来对非洲的投资超过100亿美元 21世纪:中非发展基金成立五年。你如何评价中国在非洲投资和中非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迟建新:经过五年的投资运营,中非发展基金不仅直接实现了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的“鼓励和支持更多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战略目标,而且实现并超过了预期目标。中非发展基金自5年前成立以来,跟踪分析了数百个投资项目,实际上正式决定投资近60个项目,分布在非洲30多个国家,可带动非洲100多亿美元的投资。我们的投资项目主要是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如水泥、玻璃等建材加工项目,棉花种植加工等农业项目,汽车、家电等制造业项目,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矿等基础原材料项目。 中非发展基金在中国对非投资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是中国对非投资合作的平台。在非洲找到投资机会并愿意在那里投资的企业,中非发展基金会帮助他们分析投资机会,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并做出其他融资安排;中非发展基金也愿意与一些有意在非洲投资但不愿独立承担风险的企业合作,或者希望中非发展基金帮助他们在非洲的非企业中做一些协调、沟通和管理工作。一些企业逐渐对非洲感兴趣,但他不了解非洲。他还希望中非发展基金向他们介绍适合他们投资的非洲企业。我们还帮助他们连接和操作一些项目。 另外,随着中非发展基金业务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一些非洲国家对我们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们愿意引进一些希望中国企业投资的项目,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中非发展基金在这方面的最大优势是投资领域广泛,可以找到中国各行各业的各类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占有很大份额,其对外投资也在逐年增加。然而,为了增加对外投资,就必须有人才——有国际投资经验的人和知道如何管理跨国公司的人。这些人才在中国远远不够。中非发展基金在非洲的投资可以为该国培养一些这样的人才,以参与国际竞争。虽然我们在非洲投资,但在非洲市场上有来自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这可以培养和训练我们的国际投资人才。 中非基金的设立及其近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政府在中非论坛框架下设立中非发展基金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市场化筹资在21世纪曲折前行 中非发展基金一期投资已经完成,二期增资正在推进,后续仍需筹资。筹资方式会不会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 迟建新: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当然希望通过后续的融资能够不断扩大基金规模,从而带动更多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目前,我们正在推进二期增资,但考虑到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一些特点,在完全市场化发行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一是在非洲的投资周期长。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往往是中长期投资,因此大部分一期投资项目尚未实现应有的效益;二是中国企业和投资者对非洲市场不是特别了解,担心市场风险;第三,中国机构投资者更愿意引导自己的投资,而不是把钱给别人管理;第四,作为中国第一只也是唯一一只专业的非股权投资基金,中非发展基金在各方面都是第一的,大家还是有一些观望的态度。因此,中非发展基金在第一次投资后的第二次招募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但总的来说,我们一期的成功实践为二期增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得到了各方的支持,相关工作也在有序推进。此外,我们投资的一些项目也进入了收获期。例如,我们与深圳能源(000027)集团合作投资的加纳电厂于2008年开始投资,2010年底投产。20万千瓦发电能力正常,预期目标已经实现。现金流在各方面都很好。此外,我们与招商局集团合作收购的尼日利亚tict港口项目也运行良好。 21世纪:第三阶段是否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筹资方向? 迟建新:因为第二阶段增资正在进行,我们还在讨论和研究如何做第三阶段。我们希望通过第一期和第二期的运作,我们可以取得一定的市场表现,吸引市场化的投资者。但目前,这只是一些试探性的想法。 21世纪:中非基金是否有可能成为一个母子基金体系,子基金投资于某个领域,以吸引市场化投资者? 迟建新:我们现在正在讨论这个方面。一方面,我们直接投资项目,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投资形成子基金,然后通过子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和管理筹集资金。现在一些投资者表现出了兴趣。 21世纪:中非基金是否通过分红、转让股份或其他方式盈利? 迟建新:我们投资项目时,通常会安排投资退出渠道,最终通过资本运营和股权转让实现基金的退出和价值增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企业会有一些分红,我们也有一些短期收益。 21世纪:非洲资本市场不发达。我们能有什么出口? 迟建新:非洲的资本市场确实需要改善。因此,在进行投资结构安排时,我们会有一些设计,例如在中国、香港或其他发达资本市场上市。当然,也有人认为,非洲资本市场在未来发展之后将在当地上市——一些非洲国家有更好的资本市场,如南非证券交易所。同时,在一些交易结构中,我们向其他投资者转让股票。例如,我们做的一些项目目前还处于潜伏期,企业可能不愿意投资。在拥有良好的现金流后,他们自然愿意投资,所以我们可以转移他们。此外,当项目到期,大股东想回购股份时,我们也可以转让。 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 21世纪:中非发展基金非常重视市场化运作,但这是中国非洲战略的一部分。政府会不会把中非基金当作一种政策工具,一些项目指定中非基金投资而不考虑回报? 迟建新:这种情况不存在,也不可能。因为中非基金成立之初,就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面向市场。这是一只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的投资基金。应该说,中非基金是中国深化对非投资合作的重要举措,注重对非投资是其最大的政策特色。另外,在运营模式上,他们都遵循市场化原则。 21世纪:也就是说,该基金投资的所有项目都是基于市场导向的思维,双方都认为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才能投资? 迟建新:对。现在,一些企业觉得我们的投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我们考虑的是,与不合作和不投资相比,即使未来有50亿美元,也远远不够。因此,在项目选择中,我们将选择经济和社会效益符合我们投资标准要求的项目,而不是投资任何项目。在这方面,我们设计的结构是比较完善的。此外,从现在开始,当我们与合作伙伴接触时,他们认为中非基金经过近五年的运作,培养出来的团队非常优秀。中非基金现有100多人的团队,是我国非洲最大的专业投资团队。 21世纪:过去,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主要是优惠贷款和无偿援助。现在,就像中非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一样,非洲“兄弟”会难以接受吗?例如,与过去相比,他们可能认为中国现在不忠诚,伤害感情? 迟建新:相反,他们非常欢迎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有几个好处:第一,传统的援助是援助卫生、教育和公共设施等社会事业,面向生产的项目很少;第二,与优惠贷款相比,直接投资不会增加债务负担。例如,一些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对优惠贷款的额度有一定的限制,对优惠贷款的使用条件都有要求和约束。目前,许多非洲国家逐渐被限制通过优惠贷款进一步发展,而直接投资则由我们自己承担风险,没有他的任何保证。他只需要给我们一些投资便利,吸引我们在当地投资建厂、发展工业,不给当地人民带来任何负担,还可以解决就业、带来技术、带来工业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税收,还有一些企业还可以带来出口创汇。因此,我有一个观点:中国应该逐步把传统的非优惠贷款支持转变为直接投资支持。这将对非洲国家产生更好的发展效果,也将更加有利于巩固和深化中非传统合作。 我希望推动中国企业集群化,走向全球 21世纪:作为目前中非基金的唯一股东,从投资团队经验来看,CDB可能更熟悉基础设施投资和开发项目,而中国的优势产业大多是纺织、服装和家电,因此在非洲建厂的可能性会更高。中非发展基金的投资经历会遇到挑战吗? 迟建新:应该说这个问题不存在。首先,我要强调的是,CDB不仅在中国“两个基金会、一个分行”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际业务规模最大的外资投融资合作银行,其国际业务实力也非常雄厚。此外,中非发展基金近90%的人员是市场化的专业人士,团队的专业实力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至于你提到的轻工纺织,应该说中国有优势,但这些企业往往规模不够大,风险承受能力弱。尽管他们在中国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低利润,但他们不愿意投资海外。现在,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业升级,有必要在非洲投资。我们也在鼓励和帮助这些企业走向世界,但我们仍然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此外,我们认为这些企业集群出去比较好。如果相关产业链中的企业能够一起走出去,并有完整的配套设施,将很容易发展。如果它们单独出去,所有的配套设施都要进口,成本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失去比较优势。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今年我们想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21世纪:除了基础设施行业或者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个体企业之外,现在大多数去非洲的中国企业都是在中国没有市场地位的企业。我觉得在中国有市场地位的企业并不觉得他们想在非洲投资。 迟建新:这确实反映了国内企业走向世界,特别是在非洲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多国内市场条件好、竞争力强的企业海外投资动机不强。事实上,在非洲最活跃的中国企业是贸易和建筑企业。其中,在工程承包过程中,工程企业逐渐了解当地市场,逐渐找到一些好的投资机会,并且愿意投资。但通常投资的目的是与其主要业务合作——项目承包。最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要求企业在投资非主营业务时要谨慎。这将对非洲一些工程和贸易企业的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缺乏基础设施是中国企业去非洲的最大障碍之一。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我们是否能够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其基础设施,但现在看来这非常困难。因为基础设施投资所需的资金量非常大,周期较长,不可控因素太多。私营企业也很难投资。包括非洲联盟和非洲开发银行,也在推动非洲运输和通信互联项目。他们还看到,如果没有基础设施的改善,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开发这些项目。 促进对非投资符合21世纪的国家战略:中国制造业面临国内成本上升和产业升级的压力,部分出口产品面临国外配额限制,但非洲真的能成为承载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新生产基地吗?迟建新: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产业转移规律,必须从技术先进国家向技术落后国家转移,形成产业梯度和技术梯度。中国现在不可能把制造业转移到欧洲,这是欧洲工业向中国的转移;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现在谈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后,必须消化原有产能。我们应该在哪里消化它?非洲无疑是最合适的地区之一。而且,随着这些国家劳动力素质和基础设施的逐步提高,它将逐渐显示出在这方面的竞争力。对中国来说,如果它想避免欧美的一些贸易壁垒和配额限制,非洲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它需要一些国家政策支持。 21世纪:然而,我们国家需要考虑的是我们还有中西部地区。我们应该鼓励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还是向东南亚和非洲转移? 迟建新:对。本轮全球经济危机将中国提前推到了世界经济舞台的最前沿——中国不应该这么早就站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最前沿,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没有做好人才储备,等等。所以,现在我们有点不知所措。例如,它是吸引外国投资还是外国投资?如何吸引外资?如何在国外投资?大多数时候,它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地方政府都希望引进外资,但不希望自己的资金外流。事实上,中央政府对此做出了非常科学的判断,这在“十二五”规划中有所提及。我们已经从以出口和吸引外资为主的阶段进入了出口和进口并重、吸引外资和外资并举的新阶段。大力推进对非投资、转变服务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题,完全符合中央政府倡导的方向。 21世纪:除了中国作为投资者的角色,非洲本身也应该明确其战略:非洲在全球化中扮演什么角色?为自己生产还是为他人生产?其他条件是什么?工业化道路、产业政策和对外开放程度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迟建新:的确,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独立仍然受到限制,其发展方向和规划也不清楚。现在,CDB也在帮助非洲国家进行发展规划咨询,试图澄清这一背景。 当然,非洲国家非常愿意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在许多非洲国家,他们提到深圳、深圳模式和深圳速度。他们都知道深圳30年前还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他们都想学习。但是,由于制度机制的不同,非洲国家很难完全照搬中国的模式,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产业集群效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集中政府和社会资源开发是我们的制度优势。然而,非洲国家的行政机制与我们的非常不同,政府和社会资源的调动受到某些限制。目前,我们在非洲投资的许多开发区都是企业经营,政府对这些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实际上并不令人满意。与我们对开发区的支持不同,有些优惠政策目前难以实施,有些政策受到行政机制的制约,不愿给予。

标题:迟建新:如果孤零零一个企业走出去 就失去了比较优势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