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93字,读完约10分钟
作为新生代作家群的领袖,32岁的邱华栋在短短的几年内,积累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 93年转入《中华工商时报》后,并未因为从事记者职业而变得急躁,不仅每周负责的一版相当出色,还陆续创作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大量散文、诗作。
从事信息事业的年轻人由于面临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和许多诱惑,往往失去了闭门创作文学作品的耐心。 很多有文采的年轻记者,耐不住寂寞,放弃了曾经梦想中的文学梦想,陷入了“没完没了的采访、速战速决的报道”的循环。
几年来,年轻而不老练的邱华栋,当然免不了这种奔流的工作潮流,除此之外,他还研究选题,然后陆续采录、编辑、校对画册。 《中华工商时报》宽敞开放的编辑部,聚集了近100名编辑、记者,电话铃声、电话谈话声、同事之间的谈话,都在一个屋檐下回荡……
邱华栋的小说集当然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的,但他每周至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两天。 从地理概念来看,邱华栋的新房子位于远郊。 那个安静的小区保证了创作的安宁,但也增加了居民进城的价值成本。 邱华栋竟然在一周剩下的五天里,往返于市中心和远郊的情况也很多。 有时,普通朋友聚会,为了吃饭。
“我不是坐着的人。 ”邱华栋在他写了一会儿后,电话铃老不响,遗憾的是:“没人和我说话吗? 那我干脆给别人打电话。 ”看似朦胧的创作,但“稳产、高产”可持续,同时质量上乘。 这只能说明两点。 1、邱华栋确实很有才华。 二、他可以科学、合理地分配和采用时间。
在古今中外的大小作家群里,人们听到很多关于作家们的怪癖和优势,比如深夜不得不让人安静的时候动笔。 如果不消费一包香烟,就不能说是创作所需的动力。 心情好的时候等。 邱华栋的休息时间很有规律。 12点睡觉,7点起床,跑一个小时,8点写。 如果是去报社的日子,9点坐巴士进城上班,其余的日子,从8点到中午开始写。 读新闻、看vcd、听cd都没错。 没有烟酒沾染的恶习,没有昼夜出现的嗜好,没有劳动和休息的结合,没有健康上的生活习惯,是他得到了持续高产的物质保证。
也许是因为作家们一般没有熬夜的共性,邱华栋身上有时也没有以下人群常见的虚荣和矫情。 从打扮到谈话,他都是典型的记者形象——不打扮,随意,活泼。 我没见过邱华栋梳头的油光。 笔挺的西装上系着华丽的领带。 夏天是体恤衫,冬天是休闲裤。 他对城市现代文明分析透彻,熟知青年与流行、时尚的关系,但他绝不为了标榜自己“新生代作家”的特征而沉溺于自己。
酒吧是城市年轻人选择的社会交流场所之一,92年,武汉大学毕业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还没有朋友的他也喜欢呆在酒吧,感受着那个现代城市的氛围和情调,甚至他的小说都是在那个环境中完成的。 (不是构思而是写作)。 但是,现在不行。 安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后,他如果出现在任何一家酒吧,就会注意到有熟人在和他打招呼。 不要想不受打扰地商量事情,即使和一群人来玩,也经常要中途远离大家,在其他认识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坐一会儿。 埋头写作,自然是天方夜谭。
如果不特意把自己引入时尚,必然会减少很多虚无缥缈的繁杂。 以平静的心情和大家交往,可以使自己和对方都有轻松愉快的气氛。 一个文人墨客集中的研讨会上,每个人都想震撼自己的声音,仔细衡量、思念对方,让自己有精神特征。 于是,发言冗长饶舌,浮夸造作。 此时邱华栋的发言一定非常低调,非常通俗,非常简短。 他有足够的信心支撑着,他不必在这种场合出类拔萃。
但是邱华栋在作家群中,至少在新生代作家群中确实是鹤立鸡群。 他的一系列作品在文学受到冷落的今天,依然保持着骄人的印刷数量和发行量,真的让他的很多同行震惊。 他的《正午供稿》在博库图书网站上被购买电子版权后,发现他还是一位受低年龄段读者欢迎的青年作家。
敢于面对现实生活,这是作家起码的良知。 一个作家在热心发掘封建帝王的秘闻和炮制后宫王妃的“戏言”的同时,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难免会出现尖锐的社会矛盾。 他们以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语言,实际传播个人的感受和感悟。 客观忠实地描述了我们今天生活着的社会。 纵观邱华栋的作品,篇均为现实主义作品,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的生活气息,像年轻人的脉搏一样剧烈波动。
精力充沛的邱华栋除了每天拜访大量报纸和书籍外,(包括刘震云一组四本《故乡面与花》这样的长篇巨着。 )再看一遍现代外国文学的原典。 而且,对于代外国同行,邱华栋强烈关注。 他可以得到哪些突出的作品,指出他们的风格、优势、流派、优劣。 他认为,如果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还不能从全球的角度考虑现代文学,他的创作必然要受到很大的限制。
也许是因为有更高的眼球和广阔的视野,以去年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态度,邱华栋跳出了国内众多同行固有的窑。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除了中国的“众多国内优秀作家”外,并不是愤怒地指责说“是为了政治目的”。 但是,从国际上看,他认为高行健的《灵山》有时更有资格将一些最活跃的欧美作家的作品放在下面。 他在毫无偏见地列举了一些作家的名字和作品之后说:“这些身体的作品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高行健的《灵山》确实融合了东西两种文化的写法,从中国人世界的角度来评价,《灵山》达到了现在的中文文学的高度。 ”。 不管是“中国作协”的什么态度,邱华栋和大多数中国作家一样,作为高行健的同胞,他都由衷地高兴。
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他人,这是邱华栋的显着优点之一。 虽说是文化人,但很多作品还不错的作家,未必能冷静认识自己,客观看待他人。 更何况,很多平凡的作家更是如此。 可贵的是邱华栋不自大,不妄自菲薄。 与同时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家不同,邱华栋从不吹嘘与更有名的作家交往,总是凭借别人的“虎皮”而鼓起勇气。 当然,每次他的新作诞生,他都不需要召集名人做信息。 例如,前几天,《正午的口供》有一个文案说是在用电影拍摄艺术。 邱华栋趁热打铁、火上浇油、发表声明、辩解、起诉,他完全不解释,向媒体揣测、大肆传达。
在今天的文坛上,每个作家必定有自己的见解。 但是,除了王朔口无遮拦、恣意评价之外,大部分作家在公开场合假装耳聋,用沉默来保护自己。 许多作家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一时兴奋地在心里说,但很快就后悔了,急忙向记者表示:“请不要删除我们刚才私下里说的话,发表上千件事! 答应我! ”
邱华栋敢于说:“没关系,我就是这个看法。 你随便写,我们谈的都可以发表! ”。 当我问是否需要浏览原稿时,他笑着挥手。 “不,不! ”他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文坛上各种荒谬滑稽的逸闻,对失去权威度的各种文学批评奖,也诚实坦率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一点作家和作品,他的讨论是精辟和独特的。 邱华栋处于事业辉煌时期,还是他人品平平,在“文人相轻”的文化圈里,他与众不同,中肯、客观地评价所有作家和作品,让人感受到文人少快人快语的豁达性格。
关于邱华栋的简历和作品,可以从相关资料中得知,但关于他的个人性格、行为、文案后的实际生活,并不是每个网民都能体会到的。 我希望这能对他的速记,哪怕一点点消除对邱华栋的神秘感。 3000字
邱华栋业务自传
邱华栋,32岁,祖籍河南南阳,父母是边疆青年。 1969年出生于新疆昌吉市,少年时代在新疆度过。 1988年被推荐到武汉大学中国文学系,199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人员,现为《中华工商时报》文艺部主任助理。
从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从中学时代开始文学活动,担任所属中学“蓝星”文学社的社长。 第一篇小说发表在《中学生文学》上,之后就不能收了。 因为高中毕业时已经发表了10万字的小说,出版了小说集《再见,17岁》,所以免试被送到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 高中时代担任武汉大学《浪淘石》文学社社长、《珞珈》诗社社长,担任《大学生学刊》(铅印)主编,多次在武汉地区主办武汉各高校诗人参加的《珞珞》诗会,小说集《不死人》和诗集《从火到水》 曾三次获得武汉大学“纪念闻一多文学奖”和“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创作”一等奖。
大学毕业后,继续进行业余文学的创作,1993年以来勤奋执笔,迄今为止长篇小说《夜晚的约定》、《白天的信息》、《正午的供述》、《刺客行》等4部,中短篇小说集《哭泣游戏》、《城市新人类》、《黑暗的河流中的 另外还发表了30万字的信息作品,获得中华工商时报“时报人敬业奖”,发表了现代文学、文艺理论、建筑、电影相关的评论和对话20多万字。 被称为90年代“新生代”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和“活跃的实力派作家”之一。 有些作品被翻译成英、日、德、韩等多种文案。 获得“上海文学”小说奖、“山花”小说奖等期刊文学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
邱华栋出版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夜晚的约定》江苏文艺社1997年版
《城市坦克》(中午新闻)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刺客行》大众出版社1997年版
《正午供词》中国青年社2000年版
小说集《离别17岁》四川少儿社1989年版
《不要吵醒死者》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城市中的马群》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
《捆绑我》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
《哭泣游戏》长江文艺社1997年版
《城市新人类》中国广播社1997年版
《苍蝇的眼睛》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
《摇滚北京》中国文联社1998年版
《太阳帝国》百花文艺社1999年版
《黑暗河上的闪光》湖北教育社2000年版
《零度疼痛》台湾三民书局2001年版
《零度爱》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邱华栋小说精品集》(三卷) :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手上的星光》
《天使的雪白》
《眼宴》
散文随笔集《城市的面具》敦煌文艺社1997年版
《城市游泳》中国广播公司1999年版
《私人笔记》中国青年社2000年版
《山色》云南人民社2001年版
《北京现场》天津教育社2001年版
诗集《从火到水》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花与岩石》接力出版社1993年版
主编,《酷一代》中国剧社1999年版
《城市风情小说》北京师大社1999年版
《世界华人诗歌鉴赏大辞典》北岳文艺社1991年版
《集体工作》(与李冯等人合着)中国广播社1999年版
标题:“特写:新生代作家佼佼者邱华栋”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yl/2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