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75字,读完约10分钟

农村金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村等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例如,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一度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创始人尤努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然而,这一模式也面临困惑,其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上的有效性日益受到质疑。中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和传统农业国家,农村金融问题更加突出。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如何解决改革发展问题,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一直是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焦点。 如何理解和解决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如何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使其在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难题中发挥最大作用?江西农村信用社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揭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在业界被称为“江西模式”。近日,《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了江西农村信用社董事长肖思如。 作为江西金融系统两位具有研究员职称的实践者之一,肖思如在领导江西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充分发挥了政府领导、专家学者的丰富知识和管理经验,在复杂的当前形势下,因地制宜,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江西农村信用社管理理念、思路、机制和方法,创造了许多改革和发展经验。 江西农村信用社模式 据了解,江西农村信用社成立于2004年5月,旨在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全省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2004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破产总额超过100亿元。如果你想改变你的脸,你必须依靠人来改变。当时农村信用社的职工是谁?”肖思如回忆起他从省政府副秘书长调任江西农村信用社董事长的情景。 “23,000名雇员,包括6,000名临时工。不到20%的员工有大学文凭,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小学文化和中学文化。那时,银行是联网的,我们仍然用手工记账;你也可以批准卷烟纸贷款。没有规范和过程这样的概念。” 肖思如表示,八年来,江西农村信用社在努力解决“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低、人员素质低、经营手段落后、管理基础薄弱”五大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不断提高自身对“三农”和区域经济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八年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从420亿元增加到2416亿元,增长4.7倍;各项贷款余额从300亿元增加到1524亿元,增长4.1倍。每年的业务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省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的平均水平。目前,江西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规模居全省金融机构之首,营业网点覆盖乡镇2600个,占全省银行业机构的近1/2,存款客户占全省成年人总数的3/4,贷款客户占全省家庭总数的1/4。全省90%以上的涉农贷款、80%以上的下岗再就业贷款和30%的全省性资金得到分配。 “如果你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江西人,你可以找江西农村信用合作社。”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尤其为农村信用社覆盖的2600多个营业网点感到自豪。江西省婺源县是我国小额农业贷款的发源地,是以信贷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创新之路。2003年,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后,江西作为首批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在总结婺源等地小额农业贷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创新,充分挖掘农村各种信贷资源,推出了一系列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信贷服务模式,努力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难”的矛盾。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需求,特别是信贷需求,一直无法满足当前的信贷条件,原因是关于经济活动的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以及缺乏可用作贷款抵押的资产。但事实上,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业项目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果你善于开发和利用其他农村资源,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担保不足的问题,就完全有可能成为真正有效的信贷需求。” 肖思如说,你能找到其他方法来提高农村信贷吗?“我发现农民家庭纽带、基层组织、农村领导组织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办的基地构成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这些关系都可以成为银行所需的社会资源。如果它们成为信贷资源,它们可以取代和替代偿债项目。如果他们不能贷款,他们可以成为贷款。”按照这一思路,江西农村信用社充分挖掘农村各类信贷资源,努力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肖思如介绍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抵押质押不足的替代机制:充分利用借贷还贷、父亲还债、诚信为本的道德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几千年。通过信贷约束和联户担保,发展小额农业贷款、农民联合保险等特色信用担保贷款,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以信贷为纽带,形成各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信用共同体,创新多种担保方式,构建风险共担、解决农村经济组织贷款难问题的联合保险机制。充分利用政府在引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信贷资源,创新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 “通过这些渠道,借助农村现有的信贷资源,我们找到了一种替代抵押和质押不足的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信贷发放问题,使各种有效的金融需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萧思茹说道。 肖思如介绍,在此基础上,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根据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需求变化,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首先,面向农民的小额信贷产品得到全面推广和进一步升级。江西率先在全国推广小额农业贷款业务模式,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扩大和升级了小额农业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和支持领域,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问题。同时,以信贷为手段,借助基层组织,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和评估“文明信用农户”活动,以优惠贷款、优惠利率、放宽额度等方式为文明信用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和服务,不仅为农村文明信用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持,也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信贷环境。 三是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大力创新担保方式,降低信贷门槛,实施优惠利率,支持发展一大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000061)基地、“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第四,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按照“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规划要求,争取政府支持,严格控制风险”的原则,我国率先推出农民住房贷款,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五,积极配合林权制度改革,创新设立林权抵押贷款,将林农和林业企业的“资产”转化为“资本”,有效解决了林农和林业企业的融资问题,惠及60多万林农和林业企业。第六,积极创新启动国家助学贷款等生源地助学贷款,帮助成千上万的农村贫困学生实现了大学梦,赢得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致好评。七是适应全国创业热潮,与基层组织互动推出“双带致富”贷款,与共青团组织互动推出“青年创业贷款”,与妇联组织互动推出“妇女创业贷款”,与劳动部门联合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满足了全国不同层次创业的资金需求,有力支持城乡居民创业致富。 第八,积极开展同业战略合作,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委托代理机制,将金融管理、保险、证券等服务延伸到农村,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产品单一的问题,让广大农民也能方便地享受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这一机制的探讨是江西等省农村信用社的创建,也是对中国特色农村金融工作的贡献。”萧思茹说道。 根据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共发放小额农业贷款1323亿元,农民联合保险贷款22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13.7亿元,农业产业化贷款246亿元,农村青年创业贷款24亿元,农村妇女创业贷款11亿元,下岗再就业贷款141亿元,贷款55亿元 建立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过去,中国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贷款帮助贫困人口,这加剧了贫困群体的依赖性,削弱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导致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在非商业经营引发巨大经营风险的情况下,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不可持续的。肖思如说,江西等地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要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道路,通过市场机制选择金融资源的方向,通过市场配置机制解决资金的有效使用问题。 肖思如认为,农村信用社不仅要承担支持“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还要实现商业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由于农村金融具有高风险、高成本的特点,在坚持商业化运作的同时,有必要建立长期稳定的风险分散机制和成本抵消机制。然而,仅仅依靠金融机构来解决风险和成本问题既不可行也不公平。建立持续、长期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机制,不仅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肖思如建议,目前国家应在稳定和扩大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全面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继续实施财税支持政策。政府应该补偿以政策为导向的支持农业的任务,这使得难以保证基本金融服务实现商业化运作。为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成本,出台了降低营业税和所得税的长期政策。同时,农村金融机构接收和处置偿债资产,给予税收和费用优惠,帮助它们解决历史负担。加大县级涉农贷款增量激励政策,提高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 -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和缓解的互动机制。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有效分散农业信贷风险。探索建立金融投资担保公司为农业项目贷款提供担保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财政贴息、损失补偿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等方式化解支农信贷风险,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贷款的风险控制和担保能力。 ——进一步出台配套政策,用土地等优质资产替代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金融机构形成的不良贷款,通过财政预算安排,逐步解决农村两级集体欠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彻底解决历史包袱,真正轻装上阵,更好地开展农村金融服务。

标题:肖四如:探索中国特色农村金融道路的江西实践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