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1字,读完约3分钟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谈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现在改革已经到了关键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绩就可能丧失,社会上的新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就可能重演。”每个负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有紧迫感。”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本报采访了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吴忠民教授。吴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当前的当务之急是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对政治建设具有根本意义。如果没有社会建设的有效推进,不仅经济改革的成果将会丧失,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将无从谈起。他提到,社会建设的重点是让中等收入者真正发展起来,让社会组织充分参与政府和民政事务,通过理性的力量充分建立共识。 橄榄型社会更有利于政治改革 21世纪:你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政治体制改革却不能同步进行? 吴忠民:温总理说,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的成果将付诸东流。这非常重要。政治体制改革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团体的声音。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社会建设对于政治建设的根本意义。在我看来,如果没有社会建设的有效推进,不仅经济改革的成果将会丧失,而且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将是不可能的。21世纪:社会建设独立于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吗? 吴忠民:相对独立。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社会建设的支持,这对于政治改革有三层含义。 首先,社会群体的结构应该合理,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结构(橄榄结构)更有利于政治体制改革。 如果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太大,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中低收入的人,而中等收入的人还没有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那么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利益就相差甚远。缺乏基本安全意识、为饥饿和生命尊严而战的中低收入人群将成为民粹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坚实社会基础。这样的社会很难达成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体制改革将得到推进,而强大的左倾激进政治力量将对政治建设进程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各种政治纠纷和斗争很可能使政治建设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社会很容易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第二,没有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组织的壮大,人民的利益就不会因为缺少代言人而集中。因为这样的代言人比较理性,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人们的需求。没有社会组织的成长,政治体制改革将缺乏必要的演练,其推进也将缺乏确定性。让社会组织发展,一个团体有一个机构作为它的代言人。在此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将减少不确定性和成本。如果中等收入的人真的发展了,就更容易形成理性的共识。我认为中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社会建设。大多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都有一个前提,即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已经成长,这是不可逾越的。没有一个国家完成了超越社会建设的政治体制改革。例如,菲律宾表面上有一个非常现代的政治体系,但它被一些大地主和大财团所控制。第三,互利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有助于消除许多对立的政治目标。如果高阶层和中低阶层社会群体的利益没有同步提高,而是处于反向状态,社会流动渠道被堵塞,社会群体之间就会出现明显的隔阂。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建设的目标将表现出分离、扭曲甚至敌视的状态。 社会建设的进步也有利于人们个体公民意识的觉醒。就是让人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这个社会负责。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吴忠民:只有社会组织成长 政治体制改革才会增确定性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