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573字,读完约16分钟
" 27年,一个人能有多少27年?"2011年11月,当经济学界将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授予“价格双轨制”时,30岁的沃森(Watson)提出了这一双轨制,当他领奖时几乎是在耳边,他感觉无限。“在我们这个年龄,仍然有一些奖项,但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是我最看重的,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由学术界广泛参与、自由提名和民主投票的奖项。
沃森的27年似乎已经转了一个圈,但“学术感情从未离开”,因为“我只是一个学者。”
“我其实是一个叛逆的人”,华生在普通人眼里永远是温和的,他说自己的命运被“时代推走了”,他的修养与平和被风浪打磨得很好。正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动荡的大时代,我们做了几十年的研究,“事实上,我们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们设计了过渡机制。”双轨体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桥梁,股权分置改革是资本市场走向市场化的枢纽体系。下一步是如何实现分配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
“批评总是容易的,但转型社会更需要的是一个可行的、建设性的制度设计。”
莫干山时代:一战成名
莫干山九月,祝庆全秀,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围绕价格改革,国旗将分为三种颜色,它将成为一个支柱。”
沃森非常珍惜1985年4月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该杂志对沃森进行了独家采访。
文章的标题是“到2000年我已经46岁了”,这毫不掩饰那个时代从版面到插图的活力。文章开篇是这样写的:“9月,莫干山,祝庆全秀,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学家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围绕着价格改革,这面旗帜将会分成三种颜色,而它将会成为一种三方对抗”。
莫干山会议的兴奋可见一斑。所谓“三色旗”,是指莫干山会议上三个不同的价格改革方案。
1984年9月,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以市场调节为补充的计划商品经济过渡的前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在//之前取得了成功,城市经济改革的序幕拉开了,这是不可阻挡的。改革的好处开始显现,但改革的困难和弊端还没有被人们感受到。决策层正在酝酿和交换意见,准备一个月后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其中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的概念,邓小平认为这是他的先辈们没有说过的一个新的说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突破。
莫干山会议选择在这个时候举行。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讨论了金融体制改革和沿海城市开放等八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紧迫的价格改革,核心是如何使计划经济下严重扭曲的价格体系稳步转向市场合理定价。
会上,青年学者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解决方案,分为三组:借调与释放,以及沃森、贺家诚、江悦、高梁和张少杰提出的释放与调整相结合的双轨制。
由于观点完全不同,齐飞甚至发明了列举和辩论的方式,开夜车。刚过30岁的沃森也不例外。"当时,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年轻人,情绪高昂,思想简单,不讲道理。"他后来没有承认年轻而精力充沛的自己“冒犯了许多前任和同事。”
经过几天几夜的激烈辩论,沃森和其他人的计划脱颖而出。他们提出了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思想,并建议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的过渡应在五年左右完成。沃森写的报告也作为会议的主要成果之一向中央委员会作了汇报。第二年,经中央政府批准,双轨制度正式实施,这影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个过程和路径。
27年后,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双轨制评价体系被誉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价格改革起到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推动的作用”。
当时,沃森和他的同伴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
莫干山会议之后,荣誉接踵而至。沃森被任命参加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规划办公室的工作,并直接参与经济体制改革规划的研究。1986年,沃森凭借《重建微观经济基础》一文获得了孙叶放经济学奖。在这篇文章中,沃森等人首先提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来管理国有资产,但当时他们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该让政府淡出,而不是按行政区划设立,废除任期制,并竞争经营者。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建立后,他进一步提出SASAC的股权应该社会化,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本化管理。
论文完成后,沃森前往沈阳、重庆、南京、武汉等改革试点城市,组织和协助资产管理责任制的试点和试验。他们的观点影响深远,与今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SASAC的建立有着一致的理论关系。但是沃森和其他人对这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感到遗憾。
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沃森当时是一名学者,并公开指责方遒。
股权分置改革:重返学术界
“毫不夸张地说,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已经是社会的共识;当它破裂时,它遭受混乱。现在是时候开始股市改革的艰苦战斗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森的命运悄然转变。
由于双轨制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沃森等人提出的双轨制自然成为“集中批判的对象”。1988年出生在英国留学,他申请了剑桥大学,并逐渐离开学术界。几年后,沃森回到了中国,但由于“逾期未归”和“被踢下海”等原因被原单位开除。
在海洋之初,沃森经营农场、卖火锅、办学校和开书店,“要么被骗,要么失去自我。”在出海后的七八年里,沃森基本上告别了他最喜欢的理论研究。他似乎被打成了一个纯粹的商人,但他的艰辛是起伏的,他很了解自己。在这段历史中,沃森仍然回避记者在采访中多次抛出的问题,称自己没有打造任何大企业,并轻描淡写“不愿渲染”。
虽然他没有全神贯注地学习,但他知道他的心永远不会离开。他说他“邪恶”。
1996年初,中国股市已经连续三年遭受重创,许多股票已经跌到了极点。春节后,空股市上涨。在宏观利好政策的不断刺激下,股市看涨。从1996年4月1日到12月12日,上证综指上涨了124%,深成指上涨了346%,100多只股票上涨了5倍以上。年底,管理部门采取紧急措施,相继出台了后来被称为“十二枚金牌”的规定,希望能稳住股市的疯牛。
面对他无法完全理解的中国股市,沃森的学术好奇心已经准备好了。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研究,他在回国后酝酿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并提出了广为人知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
1997年夏天,沃森去拜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并顺手带上了这部新作。读完之后,刘国光很欣赏它,并把它推荐给了一家学术期刊。但是,对方只发了一个重要的通知,这就引起了麻烦。作为最后的手段,沃森不得不使用别名“庆丰”来改变文章的主要部分,并将其发表在《经济研究》上,除了a股的市盈率取决于流通股的所有权系数。这篇文章发表后,没有在理论界或证券界引起任何反响。
此时,中国资本市场正在酝酿变革,各方有识之士正日益酝酿关于股权分置的争论。2001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国有股减持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拉开了国有股减持的序幕。
当这些措施宣布时,沃森正在杭州出差。下班后在西湖边散步时,他构思了一篇文章《多头熊市的信号——国有股减持暂行办法分析》。他认为,国有股的市场价格下跌动摇了具有定价权的流通股的原始估值基础。中国股市短期内可能波动,中长期内将走上长期熊市之路。文章写完后,他把它提交给了几家有影响力的媒体,但他们都丢失了。
2001年,为了解决股改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多个部委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沃森没有被邀请参加第一次会议。然而,一位读了他的文章的领导说,应该通知他参加会议,沃森回到了学术研究的第一线。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他加入了《中国证券报》,并开始了多年的合作。
在随后的几年里,股权分置改革艰难推进。2005年,股市陷入泥潭,各种救市措施失败,股指连续跌破1200点,a股流通市值缩水至1万亿元。
此时,包括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和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庆元在内的所有人都在公开场合呼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可以说,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准备就绪,但还只是东风。
2005年2月,《中国证券报》发表了沃森的一万字散文《中国股票市场正面临巨大变化》,坚定地鼓励和呼吁股改。这篇文章发表在2月2日的头版。文章指出,股权分置不仅伤害了流通股股东,也伤害了国有资产和社保基金。“毫不夸张地说,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社会的共识”,以及“当它不断被打破时,它就受制于混乱”。现在是时候开始股市改革的艰苦战斗了!”
到目前为止,在谈到股权分置改革时,很多人仍然提到沃森和他的文章。这篇文章,加上、、奇异果、林等一大批专家的鼓点和呼吁,对促进市场共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5年4月29日,国务院决定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五一假期后,华生因病住院,但他用大绷带写了一篇文章《市场转折的信号——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分析》,指出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到了一个与四年前国有股减持相反的历史转折点,熊市转型指日可待。这篇文章于5月10日出现在《中国证券报》的头版。
很快,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a股就像旱地上的大葱,这证明了华生在牛市中的判断。
第二次股改:回归老本行
“审批制度的改革是全局性的,需要统筹规划和全面推进。审批制向公开制转变的核心是启动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环节。”
目睹并见证了轰轰烈烈的股改,沃森重返学术视野。尽管沃森没有正式的身份,也不隶属于任何研究机构,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本质上只是一名学者。他经常“为自己安排研究课题”,亲自去实地考察或进行一线研究,并在从土地问题到中国政治和社会转型等不同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
2012年,当中国资本市场再次进入变革阶段,需要启动“第二次股改”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他认为管理层应该酝酿新的全面变革。“我最近写了一篇关于市场变化的大文章,我将为过渡机制提供一些新的想法。”。
在他看来,2007年股市泡沫破裂后,许多原本被股权分置所掩盖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创业板推出后,市场结构扭曲和投机行为更加突出和尖锐;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者和金融家之间的利益失衡加剧。“所有这些都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股市下一个更核心的制度变迁,即发行审批制度的全面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几天前,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不经审判就不能做这件事’的想法,在市场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也是发行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事实上,“不审判”是大势所趋,但需要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才能从“审判”向“不审判”平稳过渡?这是从“审判”到“不审判”改革的关键。
对于在市场上实施发行审核登记备案制度的诸多建议,华生表示,如果批准放行,将是“带上门来钳制病人”,改变股市的弊端,但“钳制病人”可能会导致一个大市场。波动,这是投资者和管理层无法接受的结果;如果只是技术性的调整,而不触及审计体系的核心,甚至用行政手段压制三高市场扭曲等深层次问题,就很难有所回报,危害也很大。
这篇20,000字长的文章是专为《中国证券报》撰写的,分别于4月12日和4月16日发表。沃森“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为发行审批制度从审查制度向披露制度的转变设计了一套制度假设。
“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全面展开,需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审批制向公开制转变的枢纽是启动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环节”。
关于发行制度的审批,华生建议,再融资问题应首先放开并市场化,然后重新设计退市制度和资产重组政策,最后将市场上讨论最多的新股发行审批制度改为信息披露制度。
对于最困难的新股发行审批制度改革,沃森认为,这将“塑造市场的未来,成为审批制度的核心堡垒。”如果你想突破,你只能从多方面进攻。一是制定规划,全面修订上市标准。审批制度已改为高门槛披露制度;二是建立基于信息披露和统一规则的问责制度;三是放松和减轻上市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的负担。
沃森希望逐步实现股票发行从审批制到披露制的转变。“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结构改革,这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迁,其意义不亚于股权分置改革。这对改变中国股票市场扭曲的结构,巩固价值投资的基础和长期健康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现在需要的是规划和计划的展示,以及政府的决心和判断。”。
我是一个叛逆的人
“我只是其中一个幸运儿。在这个巨变的时代,很多机会都不是靠努力就能获得的。”
“我骨子里是个叛逆的人。每个人都看到我绅士的一面被岁月磨砺。“成熟”这个词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沃森并不否认自己的“坏脾气”,但从五种小黑人的自卑到做生意的反复无常,他总有一丝忧郁。
坐在记者面前的沃森是一个温柔的人,他不再是一个在莫干山上市时不会原谅别人的年轻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下乡、复读、考研、留学、海归、赔钱、创业之后,再一次以学者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华生,看上去谦逊平和,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大多是“谦虚优雅”。
说到所谓的成功,沃森不再是锋芒毕露。“我只是幸运的人之一,在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很多机会都是靠努力无法获得的。”。
但是在某些场合,他仍然会表现出他犀利的一面。
在一个公开的论坛上,许多嘉宾发言后匆匆离开。沃森当场直言不讳地说,“既然是论坛,就应该有对话和对抗。你演讲完了,怎么会有学术讨论的精神?”这是时代的倒退和悲哀。"
在另一个论坛上,一位媒体人士建议,IPO应立即改为注册和备案系统。话音刚落,还没准备好发言的沃森立即举手要求来到麦克风前开始辩论。你我之间的激烈辩论使这个论坛“增加”了30分钟。主持人甚至放下麦克风观看辩论,这让观众拍手很多次。
这就是华生,他可以轻视生命;然而,学业问题仍然像孩子一样严重。
在沃森看来,他只是一个学者。“有人说我工作不正常。”作为几个企业的负责人,华生的办公室是公司掌舵人的办公室,但他惭愧地说,一年几次去其他楼层是很少见的,一起创业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企业家。“事实上,我的主要业务是做研究,而我的副业是做生意和办学。”"我仍然想回到以前的研究单位工作."。
谈到过去,沃森说他回忆起了20世纪80年代,但没有错过。“没有必要一直怀念中世纪。尽管现在有一种强烈的世俗气氛和做研究的更多诱惑,但这仍然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否平静。”。
在1985年接受《中国青年》杂志采访时,华生说,他一直记得拉弗格在回忆恩格斯时说过的一句话:这个70岁的老人有一颗童心。
“这就是我追求的。人可以遇到很多事情,但没有必要变得沧桑。真诚地看世界可以增加他们的快乐,并且仍然像80年代一样精力充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27年后,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双轨制评价体系被誉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价格改革起到了理论指导和政策推动的作用”。
沃森的简历
沃森,出生于1953年。1986年,他被授予第一批“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中国侨联常务副主席、北京市侨联副主席、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沃森是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三次重大变革(价格双轨制度、国有资产制度和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推动者之一。
1984年9月,在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参与提出了价格双轨制的改革构想,并被国务院采纳。
1985年,以沃森为首的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总局、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竞争企业管理者、实行资产管理责任制的改革方案。在向国务院报告后,它在全国组织了一个试点项目,促进了1988年中国第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成立。
1998年2月,沃森首次提出了a股所有权和非流通股改革,主张中国股票市场需要尽快纠正制度缺陷,重新界定产权,通过赎回流通权来恢复非流通股的流通。
2005年,中央政府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他曾多次暗示股市顶部或底部的市场转折点,被广泛认为是中国证券市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2008年,沃森和他的合作伙伴再次发表了一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长篇文章,认为中国未来30年的机构改革已经逐渐从经济改革转向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执行《移徙工人公民化国家行动计划》已成为从经济改革向社会改革过渡的中心环节。
近年来,沃森主要从事土地和房地产、收入分配和社会转型的研究。
2011年,沃森获得了中央国家机关优秀论文一等奖经济学奖和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他也是英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英语专著《中国股票市场的经济思考》的作者。
“不审即决”是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不审”是大势所趋,但从“审”到“不审”,需要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才能平稳过渡?这是从“审判”到“不审判”改革的关键。
标题:华生:骨子里我是一个叛逆的人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