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55字,读完约10分钟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推动中国工业由大变强,最根本的是努力建设制度环境,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是中国产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作用
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关于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第33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六个努力”的明确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伟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记者:今年上半年,中国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也面临下行压力。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苗伟:目前,中国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呈现平稳缓慢的趋势。今年前四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应对。在国内外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重申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和重要性,不仅体现了当前稳定增长、促进发展的工作重点,也充分体现了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战略思考。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近年来,消费者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等级、卫生环保、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要求迅速提高。然而,我国产业水平低、升级慢、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薄弱。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合理。一些行业中小企业分散现象较为突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龙头企业缺乏产业整合,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和发展压力。企业税负沉重,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面临微利和经营困难的局面,无法开展新产品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
这些问题最终会汇聚成一个迫切的需要,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遵循工业化的客观规律,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科技进步的新趋势,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努力建设制度环境,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资工业经济
记者:中国的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体制性和体制性障碍,如政府对生产要素和价格的配置更多的干预,需要提高产业开放度,需要进一步落实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未来10-15年将是中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如何推进工业强国的进程?
苗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的体制和机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要推动中国工业由大变强,最根本的是努力建设制度环境。
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当前促进产业发展的新的重大课题。必须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制度框架设计,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大系统改革,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我们还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环境。要加强产业政策与财政、税收、金融、贸易、投资、土地和环保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资工业经济。
日前,针对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政策措施。如在资金方面,建议逐年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适当向小微企业和中西部地区倾斜,今年为141.7亿元;在税收方面,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并将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的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予以扩大。要全面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不断增强小微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目前,中国工业规模较大,但整体水平较低。转变和提升制造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记者:“十二五”期间,中国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完成这项重要任务?
苗伟:建设现代工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根本要求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重点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瞄准重点领域和方向,着力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目前,中国工业规模较大,但整体水平较低。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并购和质量品牌建设,提高工业制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造和产业集聚的基础能力,加快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跳跃,建立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是中国大而不强产业的症结所在。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抢占发展制高点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45万件,超过了前20年的总量。然而,另一项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0.93%,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如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苗伟:“十一五”期间,中国依托工业企业建立了127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53%。机械行业约40%的主要产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新型支线飞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发达国家正在新兴科技领域加大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应对不当,机会延误,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是我国产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推动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作用。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元器件等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
推进科技创新,核心是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一批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变
记者:继房地产和汽车之后,以下一代网络、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能否成为拉动消费和投资的新增长点?
苗伟:2010年,中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5万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3倍和3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随着下一代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城市等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未来,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将深化其在R&D设计与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还将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统筹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深化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推进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的转变,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的转变。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强化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务实推进物联网产业化。
一些地区过于依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很容易导致类似产业的过度竞争
记者:近两年来,地方政府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据统计,数百个城市已经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20多个省市正在空工业园区内进行导航...如何防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实现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协调发展?
苗伟:促进区域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注意到,一些地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忽视产业发展条件,过分依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提供低成本土地来鼓励投资和扩大规模。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行业雷同、资源浪费、过度竞争等。,这加大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值得警惕。
促进协调发展,要兼顾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空间等因素,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调整和优化主要生产力布局。一方面,引导区域间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防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转移。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共建。
深化改革,完善反映环境破坏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创造“中国制造”的新竞争优势
记者: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什么是全力以赴稳定增长、促进转型、努力实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引擎?
苗伟: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伟大引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
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建立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完善工业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推进资源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的深化,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性和环境破坏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打造“中国制造”的新竞争优势,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实力雄厚、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
标题:工信部部长:工业大国如何向工业强国转变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