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1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1日电《人民日报》今天发表文章回顾了中国去年的贸易形势。文章说,201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3.6万亿美元,创造了新的年度历史纪录,贸易顺差超过1500亿美元,同比下降14.5%。这表明中国外贸进出口平衡取得了进展,这也将大大减轻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这方面,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是在我的金融。由于中国目前正在控制通货膨胀,产品的价格上涨是有限的。相反,中国需要购买的国际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例如,前一年的石油价格是70和80美元一桶,去年基本上是90美元左右,是最高的。说到每桶110美元,我们必须在中国购买的资源产品的价格上涨非常快,但我们出口的东西的价格没有上涨。事实上,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反思。我们的通胀控制实际上是在为世界买单。 “在当前形势下,如果世界进口通胀明显,我们是否应该如此严格地控制通胀?当我们真正面对通货膨胀时,我认为更多的是试图压低价格,而不是试图提高普通人的工资,这是问题的关键。在出口贸易问题上,如果中国的制造业继续控制通货膨胀,价格不上涨,那么外国必须购买的原材料就会猛增,这就意味着你们的外贸差额会变成赤字,甚至连外汇储备都存不起来。” 在评论经济学家毛时,他说中国高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花钱。相对来说,普通人的投资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张捷说,这种说法有他非常片面的特点。因为人们的投资当然是关于收入的,但作为政府投资,它肯定是关于社会效益的。北京建了这么多地铁,地铁运营处于亏损状态,更不用说收回地铁投资了。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投资是做不到的,损失是很大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对这些地铁进行了投资,这消耗了资金,但增加了资产。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财富转化的过程。 “这些地铁设施是用钱建造的,而且设施还在。它将有益于我们的社会和经济。这并不是说修完地铁后,一切都会消失,钱也会真的消失。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一种资产,与西方人的消费和消费完全不同。” 张捷补充说,“当投资转化为资产时,它就成为社会财富的积累。中国的基础太薄弱了,我们真正需要加强的是社会财富的积累,这对我们现在还是相当有利的。由于资源的价格不断上涨,社会财富的积累就相当于储存资源。把钢铁和水泥放在仓库里或修建铁路是完全不同的。修建铁路也有经济效益。把它放在仓库里意味着你必须支付储存费用。更重要的是,中国有人口红利。我们有劳动力来做这个建筑。在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六七十岁的人正在变老。80后只剩下独生子女,完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劳动力仍然不多。这种社会物质积累在实践中是做不到的。因此,中国现在必须努力登上“铁公基”。这件事被西方妖魔化了,因为社会正在积累财富,而它什么也得不到。不管它是什么,它是建在这里的,他不能拿走材料。因此,
标题:张捷:控通胀关键是把百姓工资涨上去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