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4字,读完约2分钟

中国广播网北京4月12日电据经济之声《超光金融评论》报道,中信银行(601998)今天(12日)发布了《2012年中国民营银行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高净值人士的数量达到118.5万。2011年前五年平均增长率为29.1%,预计为“十二五”

报告称,在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环境下,房地产和证券投资等传统投资领域在高净值个人投资组合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比重将逐渐下降。信托赎回风险、私人借贷风险和私募基金经理风险将成为高净值个人面临的三大风险。在外部监管方面,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尽快出台私人银行管理措施,全面开放营业执照,适当放宽业务限制,实现差异化监管,以及未来设立私人银行子公司的可能性。

孙立坚: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基础尚弱 金融创新是瓶颈

对此,《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发表了独家见解。

孙:私人银行项目是面向海外消费者的一种银行业务。它的最大特点是,消费群体必须有一定的财富基础,才能推开这种业务。此外,私人银行的业务不同于消费者和企业。企业都是规范的大规模贷款管理,而对民营企业的个性化管理要求很高,对客户的要求也很高。因此,在这样的差异化管理中,风险对银行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此,对于这样的高速集团,银行可以在经营过程中及时调整风险。

孙立坚: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基础尚弱 金融创新是瓶颈

今天,这项业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原因在于普通人的收入基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不能进入客户消费金融这样的阶段。因此,我们的二等富裕阶层在刺激资产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化需求,甚至需要买房还债和管理债务。对我们来说,今天仍处于起步阶段。

与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相比,银行业提供的一些服务,如个人理财,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差异化?

孙:首先,我们的高端客户群能否利用我们的一些银行品牌和他的理财能力来吸纳这些大客户群?有这样的需求吗?此外,在供给方面,在我国银行业个人和私人业务的借贷过程中,中国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601988)只是扩大了资产,而没有进行个性化的差异,同时管理个人财富和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具备金融创新的能力。

今天,我们的金融创新能力实际上是制约我们个人贷款业务或高端客户个人贷款业务的一大瓶颈。另一点是由于金融创新能力的缺乏,国家监管能力不足的高风险,所以监管也是我们个性化业务不能扩大的瓶颈。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孙立坚: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基础尚弱 金融创新是瓶颈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3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