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40字,读完约7分钟
“招聘难”、“用工贵”、“用工短”三种现象并存。企业就业“三难”反映了当前教育与经济需求的严重不匹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要求进行大的教育改革。
顾胜抗认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当务之急是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与经济需求相匹配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最近,首届中国转型与发展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小企业研究的经济学家顾胜洲教授应邀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顾胜展指出,目前,一大批中小企业不仅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税费高、成本高的“四大困难”,而且还存在“三大就业困难”,如招不到人、留不下人、用不上人,“招不到人”、“就业贵”、“就业短”并存。企业就业“三难”反映了当前教育与经济需求的严重不匹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要求进行大的教育改革。
据会前会后浙江等省市企业就业调查专访,顾胜展指出,当前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极其严重,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
首先,农民工的“用工荒”和大学生的“就业难”并存,新生代员工频繁跳槽,造成了严重的“短工”趋势。企业在就业中面临着“三大困难”: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起人。企业不仅招聘难、用工贵,而且新生代员工过客心态严重,没有归属感,流失率很高,导致“短工”的普遍趋势。一项调查显示,80后农民工的工作年限仅为1.5年,而90后农民工的平均工作年限仅为0.9年,有些人甚至一年换三次工作,与老一辈农民工的4.2年相比大大缩短。另一项调查显示,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和技术开发三个行业中,员工平均离职率高达28.9%。“短期就业”使企业的就业环境非常不稳定,员工“旅游”方式的“游击战”变化无法得到稳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导致企业和员工“双亏”。尽管技术移民工人严重短缺,但拥有“一纸文凭”的大学生供不应求。
第二,热爱工作、努力工作的人严重短缺,拥有“高级眼睛”和“大脑技能”的人大量过剩,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实用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一方面,“有些人无事可做”,另一方面,在新的岗位上“无事可做”。在一些企业中,100人竞争一个职位,1000人竞争一个职位,而在另一些企业中,人们被排除在外。拥有专业习惯、专业纪律和专业技能的“动手”人员严重短缺,而不愿去生产线、只想坐在办公室的“动手”人员严重过剩。有些毕业生不是高就是低。如果10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和几名技术员接受教育和培训,市场经济实际上需要的是100名技术员、10名工程师和1名科学家。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
第三,供求失衡导致教育背景和工资水平的“颠倒”。学历越高,知识越高,工资越低,导致“人才不如教育”。学历与工资和待遇成反比的现象开始出现。一个“一技之长”的木匠很难找到一万元的月薪;然而,对于拥有“一纸文凭”的大学生来说,找工作是很困难的,对于一个女硕士来说,月薪800元是很困难的。据统计,每年城镇可安排的实际劳动力约为1200万人,有近1000万人无法安排就业。与此同时,2011年大学生失业率为17.5%,估计2012年将有100多万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这种“颠倒”导致了“廉价人才伤害教育”的局面,类似于“廉价粮食伤害农民”,引发了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
顾胜抗认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当务之急是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与经济需求相匹配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因此,教育应该实现以下五个转变。
——从注重满足考生的“中间需求”转向满足毕业生就业的“最终需求”。目前,一些高校正在以非常规的方式扩大规模,追求“万人大学,千亩校园”,不关注学生未来的就业;只注重大规模的招生费用,忽视毕业生就业困难,导致学生“进口”和“出口”的痛苦。未来,我们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证学生掌握实用技能,顺利就业,以满足毕业生就业的“最终需求”为目标。要努力改变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严重、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的局面。
——从只强调课堂教学的封闭式办学,到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调整课程比例,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强技能训练;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课堂实验、案例分析、基地实习等形式,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调研、实习和培训,特别是项目导向的产学合作,这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材、教学和教师“三教”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就业率和学生综合适应性为标准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从过分追求高学历、研究型人才,忽视技能型人才,重知识轻实践,盲目追求“高、大、全”的办学模式,到改变职业技术教育的“短板”。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产业升级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习惯、专业学科和专业技能的高技能操作型人才。今后,我国教育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创业型等人才。
——从重视传授知识的职业教育理论教师到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总数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短缺。因此,要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引进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根据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合理配置教师。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职业培训平台。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双师型”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和客观要求,以促进教师从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变。
——从单一的强调通识教育的教育体系,到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农民工的岗前和在岗职业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当前,要处理好学历教育与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的关系。统计显示,91%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68%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满意,64%的农民工要求接受技能教育,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很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农民工培训经费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加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要积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农民工培训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支持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为农民工建立远程教育、订单培训和夜校,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实用和廉价的职业教育。重视技能和技术人员是全社会的文明风尚。
标题:辜胜阻:企业用工“三难”急需教育改革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