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1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医患关系紧张,“以药养医”导致大处方、大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亟待改善...针对社会关注的医改热点,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出了“三个转变”。
近年来,医患冲突升级引发的纠纷频繁发生。去年,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专家徐文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黄洁夫说:“关键问题在于现行医疗服务体系的缺陷。现有的医疗投资、资源和人员配置极不平衡。人们愿意为大灾难和小疾病跑到大医院。在许多地方,有一种现象是“大医院拥挤,小医院拥挤”。让医生每天面对100多个病人,不敢喝水或去洗手间。他的态度会好吗?他渴望少说话。”
“目前,我国医患矛盾日益紧张,影响了我国医疗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黄洁夫说,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医务人员应从自身做起,恪守医德,视患者为亲人,这是解决医患关系最重要的出发点。
近年来,医疗体系的“怪圈”频频出现:大部分廉价的传统药品消失了,高价的进口药品占领了市场;一个心脏有7个支架,过度医疗并不少见;抗生素卷土重来并变得流行。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以药养药”。
“医院的运营费用是巨大的,但现在公立医院的运营费用只有10%来自政府,这意味着另外90%必须从病人身上创收。该部门的收入与医生的医疗费用密切相关。如果他没有完成任务,部门主任会责备他,他自己也拿不到钱。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黄洁夫说:“要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体制,不仅要明确医疗卫生公益事业的性质,而且要使医疗行业真正融入市场竞争。”
他提出,公立医院改革可以推进“211工程”,即国家支持有限的公立医院,形成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院体系,包括2000多所农村县级医院、1000多所代表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级医院、100多个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其他医院应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在政府的领导下,分批、合理地进行改革。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向社会资本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使民营医院得以发展,从而形成竞争网络。”他们的探索非常有意义。”他说。
近年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积极进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然而,其数量大、覆盖面广、面向基层的特点使其成为医疗体系中相对“短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黄洁夫认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加强基层、保障基础设施和建立机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过去的三年里,农村和城镇的基本设备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这是医疗改革的一大成就,也为进一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指出:“目前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最大瓶颈是基层医疗人才的缺乏。不是说社区医院都是小医生,而是大医院都是大医生。我最反对谈论‘社区医生,医院大医生’。没有医学院毕业生想成为大医生。医生应该用治病救人的成果来“谈论英雄”,谈论英雄的根在哪里,英雄将在哪里服务。”
“资金需要到位,人才需要培训,机制需要改革。只有“三次休息”才是“三次站立”他说。
相关主题:
两次会议2012年财务报告
标题: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改“三破”才能“三立”
地址:http://www.t46t.com/mrxw/10100.html